最踏實的做人之道,是讓人放心
——摘自網絡
進入仕途十年連升十級,最終被封為一等毅勇侯,是整個清朝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,他,就是曾國藩。
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,取得輝煌成就,與他做人做事之道有緊密關系,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態度溫和,讓對方感覺舒服,放心。
話語不多,為人之根
揭露別人的短處與夸耀自己的長處,本質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優勢,惡意貶低別人。這種行為是心胸狹隘的體現,在人際交往中最易遭人記恨。
所以,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余地,不要把自己置于進不可攻,退不可收的境地,一個劍拔弩張、喋喋不休的人,往往是淺薄俗氣、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的人。
曾國藩曾言:“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,群聚守口,獨居守心”“行事不可任心,說話不可任口”“禁大言以務實”。精辟的、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,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。
曾國藩一生在“戒多言”上下足了功夫,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“每日言語之失,真是鬼蜮情狀!”也經常反問自己“言多諧謔,又不出自心中之誠”,時刻強調“立身以不妄語為本”。
懂得耐煩,為人之心
耐煩,就是你得耐事
所謂活著、所謂做事,本就是處理一件件的麻煩事兒,結果正是從這條線捋出來的。所以曾國藩說啊,“古之成大事者,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,二者缺一不可”,“綜理密微”就是從細節落實、不可疏忽,“小心翼翼,事無巨細皆不敢忽”。如此,才能夠“步步前行,日日不止,自有到期,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”。
耐煩,就是你得耐人
曾國藩對此可是深有體會,他初入官場,對其中的諂媚逢迎、明里一套暗里一套、一個勁兒給自己撈好處,那是相當不習慣,經常因此吃虧,這種虧吃多了,曾國藩學著改變,練成了克制神功,從此無敵于天下。
耐煩,就是你得耐心
不耐煩,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心性浮躁,不夠成熟沉穩。這就是俗話說的“沉不下心”。正是為了磨礪自己的心性,曾國藩才有了對自己的一項項自我要求。為了涵養自己的心性,他潛心鉆研老子、莊子、《易經》,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他明白的說:“吾好讀莊子,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。”
就是因為耐事,曾國藩才做到了勤奮、堅毅;
就是因為耐人,他才做到了堅忍、圓滑;
就是因為耐心,他才在修身養性之中,不知不覺爬到了人生的最高峰;
敢于讓功,為人之性
1853年,曾國藩書生治軍,創建了湘軍。湘軍屢建奇功,最終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烈焰撲滅。曾國藩是如何打造與管理湘軍的?
管理湘軍,其實就這兩個字,讓部下對他“放心”,相信自己。
曾國藩有句名言:“功不獨居,過不推諉。”對于曾國藩來說,讓功有兩重好處。一重是可以贏得別人的擁護。別人的功勞,得到了超出期望的肯定,自然會擁護曾國藩。
更為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消除朝廷的猜忌,讓朝廷對曾國藩放心。歷史上,手握重兵的權臣大多不得善終。只有懂得謙讓,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。
曾國藩的這一智慧,也適用于當今的職場。把功勞讓給同事,主動承擔錯誤的員工,老板都很喜歡。想要成功的朋友,都應該這么做。
不占便宜,為人之本
占便宜,無論哪一種形式,哪一種性質,哪一種目的,都可以一言以蔽之:便宜好占,或者難堪,或者麻煩。
李嘉誠曾叮囑其子:“你和別人合作,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,八分也可,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。”曾國藩也有句名言:“利可共而不可獨。”
收下小禮,那是不拂人面子。拒絕大禮,既是堅守原則,又是仗義輕財。曾國藩說得好:“財聚人散,財散人聚。”他輕財,所以留住了人才。這樣的領導誰不愿意跟隨,誰又不放心呢?
好好說話,為人之基
語言雖無形卻很有力量,正如巴爾扎克所說“言談是衣著的精神部分,用上它、撇開它,就和戴上或摘下裝飾著羽毛的女帽一樣”。
說話的內容要得體真實
語言具有神奇的力量。人人都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內心,語言是世界了解你的通道。說話要得體。是什么人,就應該說什么話。
曾國藩曾說“天下之至拙,能勝天下之至巧”說話也是這個道理,真實遠勝過一切技巧。他管理湘軍沒那么多彎彎繞繞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講真話辦實事。
說話的語氣要友好
同樣一句話,語氣不同,傳遞的信息或起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。好的語氣,會讓人如沐春風,也能令你事半功倍。在說話之前多想想,站在對方角度換位思考一下。“‘急不擇言’的病源,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,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。”
曾國藩經常告誡兄弟們和手下人要戒多言,說話語氣要溫和。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為人剛烈,說話苛刻。曾國藩特地為自己的弟弟取字“溫甫”,希望曾國華能夠說話溫和些。
說話的態度要真誠
說話溝通,最重要的是心態。真誠,是說話的基本要求。以真誠對待別人,才能獲得別人的真誠對待。發自內心的話總能深入人心。
只有端正說話的態度,才能讓人與你更親近。“馭將之道,最貴推誠,不貴權術”。每個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,其實改變命運的方式很簡單,從口頭做起,好好說話,就是改變命運。
附言:希望同志們認真學習領悟,亦有所收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