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整改落實中擔當使命
一分部署,九分落實。再好的藍圖設計也離不開貫徹落實,唯有落實才能推動政策落地、增進群眾實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然在落實過程中,囿于經驗經歷、能力本領、客觀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難保不會出現過失和犯錯。古人說,“知一重非,進一重境”。人生進階是于激濁揚清、去偽存精中實現的,黨員干部砥礪職責、擔當使命往往也需不斷整改、匡誤祛謬。
日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,“要把‘改’字貫穿始終,立查立改、即知即改,能夠當下改的,明確時限和要求,按期整改到位;一時解決不了的,要盯住不放,通過不斷深化認識、增強自覺,明確階段目標,持續整改”。有道是,“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”。履職用權、替民辦事產生失誤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能拿出敢于擔當、勇于承擔的意志,持之以恒整改到位、將落實進行到底。
整改落實是干工作的必備動作。小到一名黨員干部,大到一個組織或部門,都會存在問題、不足和亟需完善的地方。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,“我們是有缺點的布爾什維克,可是我們之所以既有缺點而又能稱為布爾什維克,其道理就在于我們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,并有決心去改正自己的缺點”。所謂“吃一塹,長一智”,秉持整改落實的韌勁,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,找到完成任務、實現目標的成功路徑,那么履職盡責、擔當使命才算畫上圓滿句號。
然現實中涉及到整改落實,不乏少數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對此諱莫如深。譬如有的不愿“改”,覺得工作出現問題會有損顏面尊嚴、讓自己“下不了臺”,因此找理由為錯誤提供“完美的解釋”、企圖粉飾問題;再有的不會“改”,雖然清楚辦砸了事、耽誤工作,也知道問題出在哪,“那里卡了殼”,卻因肚里無貨、手中無策,讓整改中途夭折;還有的不敢“改”,認為問題是個“燙手山芋”,甚至害怕越改越錯、責任越大,于是將問題藏著掖著、捂著蓋著,“當什么事也沒發生”。
俗話說,“知錯改錯不算錯”。黨員干部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銘記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初心,尤其是新時代下群眾對美好生活有著更高質量的向往。站在此新出發點出發,實踐行動中磕磕碰碰、跌倒摔跤不免是“家常便飯”。假使不能拾取整改落實的堅決意志,犯了錯誤就一蹶不振、甚至因噎廢食,整改沒有結果、落實缺乏成效、問題“濤聲依舊”,久之小問題拖成大麻煩、小錯誤積成大禍患,到頭來不僅不能肩負使命、承擔職責,也嚴重損害群眾利益、傷害群眾感情。
“夫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”。整改落實是一項“有技術含量”的基本功,黨員干部善于將工作任務整改到位、落實落地,不能缺少敢于整改、直面問題、勇于擔當的本領和素養。因此,首先黨員干部本身得強化政治覺悟和黨性意識,卯足實干狠干的毅力,面對困難不畏難、碰上問題迎頭上;其次相關組織要重視黨員干部整改能力、落實本領的培訓和錘煉,確保其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,同時要營造“容改”的氛圍、健全相關制度機制,激發黨員干部勇改、敢改、愿改的內生動力。
整改掉問題和不足,落實才能走對路,才可取得成功、不負使命。古語云,“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;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”。換而言之,整改落實是抓工作、促發展的科學方法和正確態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