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,做好一個“慎”字足矣
——摘自網絡
世事如棋,一著不慎滿盤皆輸。做人處世常以一個“慎”審視自己,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平穩。
慎言。說話是一門學問,慎言既不是沉默,也不是滔滔不絕。而是反復思考后,負責任地說話,做到言必適時,言必適性,言必適度。曾國藩有言:“行事不可任心,說話不可任口”。他剛入翰林院不久,父親慶生,發小前來祝壽。此時的他在官場正是風生水起,于是便拉著對方大談特談官場事跡,毫不在乎對方的感受,引得發小揮袖離去。此后曾國藩反思自己之過,與人交談時恪守“慎言”原則,以德行服眾人。
慎言,不光是對別人的體量,也是對自己的保護。常言道:禍從口出,言多必失。一言不慎身敗名裂,一語不慎全軍覆沒。一個管不住自己嘴的人,注定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蘇格拉底曾有位學生迫切地想要向他分享一個“爆炸性事件”。蘇格拉底反問他:“你告訴我的話,用‘三個篩子’過濾過了嗎?”這三個篩子分別是:真實、善意、重要。因為只有真實的事件說出來才會被信賴,善意的表達不會引起他人反感,重要的事說出來才有價值。
古人有言:涉世,以慎言為先。目的是告誡我們處世,以謹慎說話為首先。很多時候人們評價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看他說了什么。而慎言,是我們行走世間的一張保護傘。
慎行。《呂氏春秋》有言:行不可不孰,不孰,如赴深溪,雖悔無及。意思是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,不深思熟慮,就像盲目奔向深溪,即使后悔也來不及。真正的自由從來都不是隨心所欲,而是自我主宰。司馬懿能在亂世之中笑到最后,得益于他一生堅持慎行,從不魯莽行事。李逵人雖仗義耿直,但也因莽撞性急,引來不少禍端。
慎行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有些事一念懸崖勒馬,一念失足成千古恨。做到事前多思慮,才能事后少后悔。明朝首輔大臣徐溥一生嚴于律己。他在書桌上放了兩個裝豆子的瓶子,時刻提醒自己慎行。每當自己做對一件事,就往瓶中投一粒黃豆,相反行為上有什么過失,就往另一個瓶子內投一粒黑豆。這兩瓶豆子時刻提醒他做事三思而后行,久而久之,黃豆越積越多,而黑豆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。
人人都懂大道理,但做事前留幾分鐘思考再行事的人,才是真正的修養與智慧。不成功,不是因為懂得少,而是做不到慎行。
安東尼·羅賓斯曾說:“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,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。如果你能做到這點,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,反之,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。”人生沒有回頭路,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,才能不枉游歷人間一趟。前進道路曲折蜿蜒,你永遠不知道哪里藏著陷阱,越過山丘等待你的是山河還是溝壑。而慎行,是我們在人間趕路的一個指南針。
慎眾。這幾年,我們總喜歡說教養這個詞,但中國人最缺的教養,可能就是在公共場合能夠約束、規范自己行為的教養,也就是“慎眾”。
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現象:過馬路的時候,只要湊夠幾個人,人們便可以一起壯膽走,完全無視紅綠燈。開車時,總會碰到有人隨意變道和強行超車。坐火車時,經常出現嬉戲打鬧和大聲喧嘩而自娛自樂的“熊孩子。”旅游外出時,隨地吐痰,亂扔垃圾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,這些現象的頻繁出現,無非是因為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態:別人都在做,我為什么不可以,公家的東西不用白不用,壞掉對自己沒損失,有什么必要去愛惜呢?真正的高貴不是寶馬香車,衣著光鮮,而是融化到骨子里的,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。2015年佛山唐園東三街5號樓發生火災,窗口冒出滾滾濃煙和火苗,路過的行人見狀趕緊報警。報警后,消防很快就趕過來,卻因為小區阻塞,而耽誤了近20分鐘才抵達樓層下方。原來是因為該小區屬于舊小區,消防車被亂停放的車堵塞而進不去,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屋里東西全部葬身火海。像這樣因為缺乏公共教養而引發和擴大的災難,幾乎一直縈繞在我們身邊。
如果自己不主動維護公共秩序或公共文明,不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約束,那么最后每個人的生活質量都會遭到嚴重破壞,這也要求每個人在公共場合中都應該做到“慎眾”。
正如哲學家莫爾在《烏托邦》一書里說過,金銀遠遠趕不上鐵的用處大,道理很簡單,為他人著想的人,即使自己給出的只是鐵,于別人來說也會成為金。
贈人玫瑰,自己的手中也必有余香。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換位思考,能夠以同理心去為別人著想的這一份善意,就是門檻最低的高貴,也是慎眾的教養。慎眾,是我們在名利場中的一個定心針。
人生得失榮辱或有運氣機緣作祟,而一個慎字藏著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和精神層次。 慎言才能養德、慎行才能成志、慎眾才能修身。為人和處世,做好一個“慎”字足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