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厲害的人,為人處世都
做到了這四點
——摘自網絡
一、別過分精明
《紅樓夢》里的王熙鳳才識不凡,八面玲瓏,深諳世事,管理才能也不一般,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。到最后卻落得一個“機關算盡太聰明,反誤了卿卿性命”的凄慘下場。其實精明并無大錯,但若是將這精明的功夫花在勾心斗角、爭強好勝之上,即便再如何聰明,也會充滿戾氣,到處得罪人,使人心生厭惡,最后反害了自己。
子曰:“過猶不及”,做任何事都應適度。處世的精明,要收得住自己的鋒芒,藏得住精明!精明過度,是智者的大忌。所謂處世之道,在抑不在揚,在藏不在露。常言道“精三分、傻三分、留下三分給子孫”。待人做事不能過于精明,鋒芒畢露,應懂得智慧深藏,做一個“笨拙”的精明人,大智若愚,韜光養晦。在精明與笨拙的博弈中,精三分,則人不聚;傻三分,路才寬。笨一點,厚道一些,才能真正的精明。
二、做人不能懶
一個人最糟糕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的?有人說,拿著所剩無幾的工資,迎接生活的一次次暴擊;也有人說再沒有比一貧如洗更糟糕的事情了。其實,這些都不算什么,比這些更糟糕的莫過于抱著致富的希望,卻做著懶人的夢想,而自己毫無察覺。人最可怕的不是窮死,而是懶死。不論是修身自律,還是齊家治國,“勤”字都是不二法門。“天下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敗。”曾國藩此言恰恰說明,平庸之人皆敗于懶惰,總想著投機取巧,最后往往一事無成。
給自己找借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但生活不會輕易放過你,你越貪圖安逸,它就越不會手下留情。切記,不要讓今天的懶,成為你明天落下的淚。
三、別太有優越感
諸葛亮曾說,“勿以身貴而賤人,勿以獨見而違心,勿持功而失信。”自恃身份,臉上寫滿優越感的人,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,還會處處樹敵。殊不知,真正的尊重,與教養相關,從不對上以卑微,對下目中無人。可總有一些人,自我感覺膨脹,以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,別人通通要為自己讓道。去餐廳吃飯,就對服務員顯示自己的優越感;搭車時,就對司機顯露優越感。看到身邊人的失誤,則要自命不凡地指出錯誤,只為了刷存在感,滿足自己的虛榮心。他們絲毫不顧及別人的心情和面子,還以為給人上了一課,得意不已。殊不知,在公共場合給人難堪,是最沒有教養的行為。而真正有本事的人,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,對待任何人都不會托大。
有位學者曾說過一個故事:一個恃才傲物的教授,有樣學樣寫了個書稿寄往出版社,偏偏等了幾個月還沒回音,只好主動去催。他很自信自己的“水平”,因為自己光是頭銜,就占據了大半頁紙。出版社編輯也沒有為難,費心抄下大學教授的20多個頭銜,正文卻只有八個字:水平不夠,恕不能用。
有真知灼見的人,從不迷戀身份感,不必顯擺自己的依仗,換取所謂的認同感。真正會做人的人,是內斂的,有自知之明,因而能走得更遠。
四、懂得退一步
孔子和魯哀公閑聊,談到治世,講了一個故事。說有兩個小國家,虞國和芮國為了爭土地邊界,糾紛了好幾年。他們聽說周文王仁德,就想請他做評判,主持公道。兩位國君到了周文王的治下,還沒有見到文王,就羞愧不已了。他們發現這里的人,種地謙讓邊界,走路謙讓道路,士大夫謙讓做官,根本沒有他們這種煩惱。于是二人相互退讓,把所爭的田地作為閑田,化干戈為玉帛了。“行不去處,須知退一步之法;行得去處,務加讓三分之功”。
為人處世,懂得留有余地,“退一步”,才能越走越寬。《菜根譚》中說:“人情翻覆,世路崎嶇。”道盡了做人之不易:生活處處有波瀾,人生隨時有挫折。做人退一步,盡一顆包容之心,交往多了理解;做事退一步,顯一種浩然之意,處世更加融合。
人生就是這樣,爭了未必贏,退一步未必輸。彈性的生活,猶如水利萬物。面對尷尬危機的境遇,退步抽身,是緩兵之計,也是智慧之舉。它積聚著持久的力量,讓人走的更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