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優秀的人,在于反脆弱性和自主性
——摘自網絡
一、成為具有“反脆弱”體質的人
如果一個人總是追求安穩,規避風險,經不起一點點變化,扛不住一丁點挫折,那這樣的人是脆弱的,不管是在能力方面,還是在精神方面。
風險管理大師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一書中說:“我們一直有個錯覺,就是認為波動性、隨機性、不確定性是一樁壞事,于是想方設法要去消除它們。但正是這些我們想消除他們的舉動,讓我們更容易遭到黑天鵝的攻擊。”
面對無力改變的外界變化,還有另外一類人:他們擁有強大的反脆弱的能力。不僅僅在意外面前能夠承受打擊,保持穩態,而且還可以從磨難中獲得成長,讓自己的能力和內心都更強大。我們無法消除世界的波動和變化,而且即使能消除它們,那也會讓我們變得脆弱,所以不要追求表面的穩定,而是要勇于接受變化。
當你事事順利,穩定安逸的時候,一旦黑天鵝出現,你可能就會遭受重創。相反,當你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,可能正是你停下來思考,找到新方向的契機。 而這就是塔勒布所說的反脆弱性:“有些事情能從沖擊中受益,當暴露在波動性,隨機性,混亂和壓力、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,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。”
二、自主性的選擇不可缺少
先來看個故事:二戰期間,維克多·弗蘭克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。他不是穿著白襯衫,是真正穿著囚服的奴隸。他和其他人排著長隊,等待著命運的宣判。這是真正讓人絕望和恐懼的生活。但是,真的沒得選嗎?維克多選擇高貴地面對苦難。他每天用玻璃瓶刮干凈胡子,還在集中營唱歌搞活動,選擇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。這樣做,有什么意義?二戰結束后,維克多走出人間地獄,寫下一本著名的書《意義的呼喚》。
即使身處困境,也仍然有的選擇。生活和工作中,確實有很多令人沮喪的事情。那種感覺,仿佛整個世界與你作對。有些人會說,我也不想這樣,但是沒辦法啊。我沒得選啊。他們不知道,自主性,是一種難得的、珍貴的、稀缺的特質。那些能自裝發動機、自帶鼓風機、能不斷點燃生命熱情的人,結果都不會差。
造化弄人,人與人初始的境遇即便差距很大,在這個資訊豐富的社會,也充滿著逆襲的機會,“自己”才是命運的掌舵人。生活中,有的人因為自主地作出選擇要承擔巨大的壓力和責任而逃避,也有人因為太貪心而無法作出選擇。這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。
三、要成為真正優秀的人
樹立危機意識,保持壓力源古人很早就告誡過我們,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。朱利葉斯·沃爾夫是一名德國骨科醫生,他提出了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——“沃爾夫定律”。 “沃爾夫定律”是關于骨骼成長的定律,主要是指人體的骨骼如果長時間接受外部壓力,就會增大骨密度和堅硬程度。
一個人的反脆弱能力會像肌肉那樣,始于一點點的壓力,也會隨著壓力源的持續供給而變得強壯。為了獲得壓力源,你要多行動,多出去看看,探索世界,這樣才能遇見一些新奇的事物,看到一些新的變化,感受不確定性,提高危機意識。
此外,還要勇于踏出舒適區,多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, 多學習、鉆研新的事物,保持一定的壓力。
主動試錯,攻擊自己。在一個多變的,無法預測的時代,很多事情,單靠想已經想不清楚了。邊做邊學,邊栽跟頭邊站起來,是應對這個時代最好的方法。每一次所謂失敗都只是一次告知你,你之前的假設是錯誤的,需要尋找新的假設的信號而已,它是一個轉折點,而不是一個終點。
試錯過程中,就是用有限的損失,來換取無限的收益,這本身就是一項很強的反脆弱的策略。
在生活中尋找儀式感。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日常慣例。給自己制定每天的計劃,去完成一些微小的、低成本的、日常的事情,把它變成一種日常生活的儀式感。重點在于,把它們變成獨屬于你的,有你個人風格的,雷打不動的,獨立于一切工作和日程安排之外的慣例。
《精要主義》里說:“自己不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,那就只能讓別人安排,逆來順受。別人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,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對自己最重要。”
|